新闻报道


近日,“ESG投资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他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70余家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以及专业服务机构应邀出席论坛。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会长吴汝川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ESG作为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践行ESG理念不仅是我国企业的责任共识,也是推动A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题。


国信证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亚娟在致辞中表示,ESG体系关于环境友好的倡导符合国家“双碳”战略方向,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都有深远影响,是证券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国信证券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践行《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要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北京绿色交易所绿色发展中心经理张永康表示,ESG管理是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北京绿色交易所将在各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制定完成ESG信息披露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构建ESG绩效评价评级体系和ESG投资指引,持续推动央国企以及上市公司实现“双碳”目绿色低碳转型。


北交所产品创新服务部经理赵琦表示,多年以来,北交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各类资源交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着力打造“北交汇投智能服务平台”在线智能投行化服务工具,实现项目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高效对接,目前该平台已覆盖超过4万各类投资机构,累计用户数据量达数千万。


ESG不仅是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机遇,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未来,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将加大对ESG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保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引导上市公司深化对ESG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互促互荣。


协会简介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加强行业自律和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组织,北京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有联接碳金融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北京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需要有聚集国内外资源和行业力量的平台。为此,在北京市金融局的支持下,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中国主要排放机构如五大电力集团、中海油,中国主要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光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银行等发起成立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Beijing Green Finance Association,BGFA),并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市民政局完成机构注册。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接政府与排放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是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的重要补充。协会通过服务、研究和协调等机制,促进绿色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协会自成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厉无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北京市原副市长洪峰等领导亲临指导。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现任名誉会长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会长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理事长为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秘书长为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理事来自北京产权交易所、中科院绿色发展投资公司、北京国富资本、桑德金控、中航资本、新奥集团、兴业银行、太平洋证券、安永等机构。经国家生态环境部同意,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主办,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承办的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为推动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日益成为中美增进互信、增加互动、扩大交流、促进合作的重要专业平台。中国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张希良,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美中全国关系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前美国气候变化特使乔纳森·珀欣,前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美国能源部原副部长大卫·桑德罗等,等60余位中美专家参加了对话。
协会活动
2022年9月28日和30日,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和纽约两地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主办,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承办。 本次对话的主题是“中美气候金融合作与发展”,来自中美两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绿色发展、环境信息披露和碳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坦诚热烈地对话,积极寻求气候金融合作。 开幕致辞中,美中全国关系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创始研究员大卫·桑德罗,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均表示,在当前中美关系遇到挑战的背景下召开此次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美全球气候治理合作,迎接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和美国前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分别做主旨发言。刘燕华指出,美国不会因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降低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中国也不会因应对气候变化而放弃发展;世界正经历去化石能源的转折期,中美的能源结构和国情迥异,需要创造条件加强气候合作,寻求共识、增进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托德·斯特恩肯定了中国为实现全球温升1.5℃控制目标做出的积极贡献,指出为确保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美还需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俄乌冲突让更多国家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虽然当前国际关系局势复杂,但中美关系仍非常重要,且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议成立工作小组,克服困难,开展对话,寻求合作路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中,中美双方代表共同深入探讨了“中美国内气候行动”、“中美企业合作支持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中美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合作发展”以及“中美碳市场和碳定价的合作发展”等四个议题。 中美气候政策与行动各有侧重 在“中美国内气候行动”议题中,美国前气候变化特使乔纳森·潘兴详细介绍了美国总统拜登今年签署通过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计划支出7390亿美元,其中3690亿美元将用于清洁能源、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市场化推广运用,并配合相关政策和融资工具,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增效。 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志轩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正在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中国于2021年9月和10月分别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作为“1”的顶层文件,“N”政策体系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创新、财政、绿色金融、生态碳汇、统计核算、干部培训等碳达峰支撑保障方案。 在嘉宾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甲烷排放治理、绿色金融、绿色保险、新能源创新、绿电替代、碳中和政策实施等分享了政策与行动进展和发展方向。 中美企业可以共同合作支持第三方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在“中美企业合作支持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的议题中,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孙广彬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链优势,中美两国企业通过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可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光伏产业链供应韧性和稳定性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符合中美两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教务长、能源与环境政策教授凯丽·西姆斯·加拉格尔通过投资分析发现,本世纪前二十年,中国能源领域投资的71%投入到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领域,22%投入到非化石能源,主要是水电和核能领域,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正快速增长;美国在支持第三国清洁能源发展投资方面尚未形成规模,中美两国在此领域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两国可以在海外投融资政策上相互借鉴,共同投资扶持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嘉宾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围绕绿色发展、绿色贸易、贸易壁垒、新能源投资、碳关税等话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分析了中美合作当前的主要症结所在,表达了双方深入合作的良好愿景。 中美亟待统一气候信息披露标准 在“中美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合作发展”议题中,杜克大学法学院、科林·布朗法律实践特聘教授萨拉·布卢姆·瑞斯金坦言中国气候投融资领先美国,中美可以在气候投融资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进行协调和统一,将披露标准化,打通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创新领域的路径,同时也有益于提升投资回报率和增强社会效益。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会长马骏介绍了G20绿色金融工作组出台的G20绿色金融路线图、可持续金融分类学、支持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建设以及设立G20绿色金融论坛等成果。中国正在快速推进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不断细化完善碳计量、风险评估、净零排放目标和实施路线图等。 在嘉宾对话环节,专家学者还就ESG标准制定、碳排放模型设计、碳会计、碳资产计量、碳排放监测、碳数据采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中美碳市场发展任重道远 在“中美碳市场和碳定价的合作发展”议题中,美国环保协会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苏茜·克尔指出,中国碳市场建设对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非常关键。苏茜女士总结了新西兰碳市场和加州-魁北克碳市场的发展建设经验,认为中国碳市场建设需要重点关注配额拍卖、形成合理碳价、制定碳市场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详细介绍了我国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情况,全国碳市场采取了基于碳强度的基准值法来分配碳排放配额,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企业并圆满完成了第一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履约,后期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同时全国碳市场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碳排放日常监测,不断丰富参与主体等。 在嘉宾对话环节,专家学者还就碳披露数据质量、法律法规建设、碳监测科技支撑、配额分配、惩罚机制、碳市场互联互通、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等话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 本次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讨论了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点问题,汇聚各方智慧,共同识别挑战及风险,共同探索行动计划,不断增进双方理解与交流,扩大双方共识,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解决方案。中美双方代表均认为这样的对话应继续进行下去并期待下一届对话会议的召开,相信未来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平台将成为中美增进互信、增加互动、扩大交流、促进合作的重要平台。
专委会
     碳减排涉及面广泛,涵盖了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特性不同,减排工作千差万别。为了推动各主要行业企业自律,强化各主要行业企业自身温室气体核算、碳资产管理等能力建设,同时代表行业企业提出促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拟分阶段适时成立十大类别专业委员会:
中碳指数体系

电话:010-6629576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号院1号楼5层 邮编:100032
京ICP备13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