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联合举办“2023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旨在推动中美两国专业人士、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坦诚且有建设性的交流,以达成一份关于中美两国气候金融合作框架和机制的共识文件。
加强气候信息披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中诚信集团CEO,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马险峰发言时说,极端天气频发让公众感受到气候变化迫在眉睫。气候信息披露是披露主体贯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体现,连贯、可靠、可比较、明晰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是检验主体低碳发展情况的有效工具,是投资者评估气候变化相关问题潜在风险、践行气候投资的重要基础,是披露主体获取气候偏好投资的最优选择。
马险峰说,中国在气候信息披露和规则进展方面比较快,也面临着问题。从2006年至今,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在这些制度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上市公司ESG披露、气候信息披露等披露面不断扩展,披露制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份超过6000家A股公司和中资上市公司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共计2594家,占比43%,其中A股披露率大约35%,较上一年提升5个百分点,但整体看,这个披露还要不断加强。面临的挑战中,披露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底层核算标准数据库配套人才有待加强。
环境部国家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董事长李玮说,过去能耗双控在中国是一票否决的,如果每个企业能源指标不够的话是不能上项目的。近日深改会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对气候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碳监测、碳核算、碳量化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如何保障应该作为一个技术课题加强研究和合作。
会上,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原环保部污染总量控制司司长、污染防治司司长、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就气候金融问题提出,要完善环境和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一是要推动部门的协同,确保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环境政策,并长期贯彻下去。二是要确保政策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协同实现环境治理的效果。三是要强化区域的协同,环境和气候治理往往是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问题,需要区域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治理。四是信息协同,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加强数据收集整理和融合。
赵华林表示,经济结构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没有经济结构和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型是不可能完成气候变化的,这项工作企业要带头,国企、央企、民企都要积极践行气候友好的转型。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专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企业完成碳达峰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当中。
赵华林还指出,推动气候金融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制定界限清晰、标准规范的气候项目分类法,便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投资;二是提升气候项目碳减排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要培育气候友好型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四是要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金融的意识和能力;五是要加强国际合作。
内容源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