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淑玲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办高级研究员
绿色金融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提供极大便利。然而,目前的绿色金融框架缺乏对传统高碳行业提供转型过程中的资金支持。转型金融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棕色”领域提供转型资金支持,加速全社会“双碳”目标的实现。目前达成国际共识的转型金融框架包含五大基本要素,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这些要素中,技术实现难度最高的是科学碳目标设定。
一、概念与内涵
科学地设定减碳目标和时间表已成为国际上转型金融中企业制定总体转型路径的一项重要原则。碳目标属于目标管理范畴,目标管理最早来源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代表作《管理的实践》。在其代表作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的设定要符合SMART原则。SMART原则分别代表目标设定五大要求,应用于企业碳目标设定时,可以解释为:
S原则(Science-based,以科学为基础):目标要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为代表的气候科学共识为基础。IPCC第五份报告直接促成了《巴黎协定》。企业目标制定要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考虑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目标制定亦要与本国碳中和目标一致。
M原则(Measurable,可衡量的):碳目标可以在全球、区域、国家、城市、企业等不同层面应用。除了全球层面,针对其他任何主体的碳目标,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企业边界包括组织边界和运营边界,排放范围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气体种类分为只包括二氧化碳、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部分温室气体以及包括所有的温室气体。企业先要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然后根据选定的碳排放范围制定相应的量化目标。
A原则(Attainable,可实现的):一方面,制定的碳目标不能过低,要能激发企业最大的减排潜力。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高,要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理想的方法是企业参照所在行业的减碳轨迹制定自身的减碳目标。
R原则(Renewable,可更新的):碳目标需要定期更新调整。企业短期内未能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后期均可以进行调整以确保长期目标的最终达成。
T原则(Time-Table,时间表):碳目标要有具体的时间期限。长期碳目标可以拆解为不同时间段的小目标,短、中期目标的实现要有时间限制。
二、国际经验
国际上与转型路径相关的倡议主要有SBTi、评估低碳转型倡议(ACT)和转型路径倡议(TPI)。SBTi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设定科学的减碳目标和路径提供指导,以确保其与《巴黎协定》中控制全球温升幅度小于2℃或1.5°C的目标保持一致。ACT通过从内部管理、实物投资、无形投资、售出产品性能等方面评估企业转型准备程度,从而倒逼企业制定正确的转型战略、目标和路径。在评定企业目标时,ACT运用SBTi开发出的行业脱碳法(SDA),选择的基准情景与SBTi行业强度情景一致,即国际能源署(IEA)开发的能源技术展望模型(ETP)。TPI从管理质量和碳绩效两方面对企业低碳转型实施评价,以作为投资决策参考。TPI碳绩效评估同样使用SDA方法,行业基准数据来自IEA《世界能源展望》和《全球能源部门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两份研究报告,这两份研究报告数据是由IEA世界能源模型(WEM)和ETP模型进行混合模拟所得。
由此可见,ACT和TPI主要用于评估企业转型表现,其中涉及碳目标的内容主要源自或参考SBTi。
(一)SBTi符合SMART原则
SBTi 为油气、交通、钢铁、化工、金融等多个行业的企业提供科学碳目标设定的指导。企业要先向SBTi提交承诺函,然后按照SBTi提供的方法制定碳目标;在完成目标制定之后,企业需要提交给SBTi团队进行验证;在获得SBTi批准之后,企业要对外宣布自身的减排目标,以后每年要披露碳排放量与减排措施推进情况。SBTi高度符合SMART原则。
(二)SBTi全球应用情况
1. 已获得国际主流标准认可
2020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在第三项关键要素中,推荐使用的情景与采用的方法论是SBTi和ACT。2021年10月,国际广受认可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TCFD发布《关于披露与气候相关的指标、目标和转型计划》,指出可以使用经过SBTi认证的目标。
2. 在转型金融企业中开始应用
国外大多数“转型”债券发行人选择加入SBTi,设定科学碳目标。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 2018年加入SBTi并获得批准,温室气体范围1和范围2排放以2015年为基准年,2030年碳强度降低30%,至2050年降低50%。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 CLP于 2021加入SBTi,设定出2050年减碳目标并获得批准。
3. 已被国家政府部门参考使用
202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与金融厅和环境部联合发布《气候转型融资基本准则》,并为钢铁、化工、水泥等七个高碳行业制定转型金融技术路线图。在每个行业技术路线图中,都有依据国内政策和国际上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的情景绘制出具体的减碳路径。SBTi和ETP是其参考的主要国际情景。在12家日本大型企业转型金融框架中,所有企业均宣称设定的目标是与行业技术指南一致。其中有包括航运业在内4家企业的减碳目标同时单独获得SBTi认可。
此外,TCFD已获得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多国政府部门明文规定的认可,间接表明这些政府部门对SBTi接纳。
三、SBTi逻辑与方法
SBTi方法框架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碳预算、排放情景和分配方式。SBTi基本逻辑是在不超过与全球温控目标有关的温室气体预算下,基于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科学的排放情景,按照合适的分配方式把企业排放路径与全球排放路径挂钩,将全球温控目标转变为对企业的切实要求。见图1所示。
(一)碳预算
碳预算将财政学中“预算”概念引入应对气候变化,意指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达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生态容量之间平衡的目标而确定的碳排放总量。《巴黎协定》设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以内”的目标。要实现《巴黎协定》的 1.5℃和 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意即碳预算。
大量分析表明,工业化以来的人为累积CO2 排放和全球表面升温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累积 CO2 排放的瞬态气候响应”(TCRE)。自IPCC发布《全球 1.5 ℃增暖特别报告》(SR1.5 )以来,以 TCRE 为基础来估算未来 CO2排放空间成为碳排放预算的主流方法。IPCC综合 TCRE 估算结果,并针对每一个升温水平分配概率区间。SBTi包括《京都议定书》中的所有温室气体,且温升目标设定是基于《巴黎协定》定义的2100年应限制的温升幅度。
(二)排放情景
SBTi情景主要来自综合评估模型协会(IAMC)和国际能源署(IEA),使用的情景与分配方式密切相关。本节进行情景介绍,下一节将介绍相应的分配方式。
1. 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协会(IAMC)目前集合了十多种不同类型的模型组合,包括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收集和评议的定量化模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用以评估转型风险、物理风险和经济影响的气候风险模型等。IPCC第三工作组减缓负责模型评议,2022年发布IPCC AR6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因此,2019年SBTi选择IPCC于2018年SR1.5所评议的400多条排放路径。这些模型综合考虑20世纪末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系统变革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针对这400多条排放路径,SBTi通过温控概率、排放预算、达峰年份和定性筛查四个方面进行筛选。
2. 能源技术模型
自2006年开始,IEA启动能源技术项目,在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多条件下,研究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向低碳能源系统转变,并每年发布《能源技术展望》(ETP,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
SBTi以《能源技术展望2017》中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期限为2014年至2060年。IEA使用的ETP-TIMES供应模型是自下而上的技术导向模型,将能源供应(能源转换模型)与能源需求最大的三个行业(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相关联。2017年《能源技术展望》提供了三个情景,分别是参考技术情景(RTS)、2℃情景(2DS)和超越2℃情景(B2DS)。
2021年,SBTi宣布不再接受“低于2℃”温控目标,并将于2022年7月15日生效。SBTi正在基于IEA《全球能源部门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模型数据开展目标设定工具的更新工作,以后只接受1.5℃目标。
(三)分配方式
SBTi包括绝对收缩法(ACM)和行业脱碳法SDA两种,分别基于上述两种模型情景。绝对收缩法是基于IAMC模型情景路线集合,而行业脱碳法则是基于IEA ETP模型数据。
1. 绝对收缩法ACMACM要求为达到全球温控目标,所有企业必须要具备同样的最低年度减排速率。根据对1.5℃情景路线集合20个情景和WB-2℃情景路线集合28个情景进行拟合,得到1.5℃和WB-2℃最低的年度线性减排率分别为4.2%和1.5%。
2. 行业脱碳法SDA不同于ACM适用于所有企业,SDA主要覆盖碳密集行业,如发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铝等,是为高碳企业设定碳目标提供行业特定的有科学研究支持的方法。SDA考虑到行业差异和减排潜势,并假设同行业内的企业碳强度不断地向2050年行业碳强度均值趋同。SDA接受不同程度的历史行动,初始强度较高的企业要以比行业平均水平更快的速度减少排放,初始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企业可以相对较慢地减少排放。新进入的企业也会被考虑在内,并获得预算分配。SDA不足之处是无法覆盖所有行业、所有企业和所有的经济活动。
SDA行业碳强度均值来自IEA ETP模型,碳强度均值即为碳排放总量数据和活动数据之商。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根据Wind数据库显示,自2022年6月首支转型债券上市,至8月份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已累计发行20多只转型类债券,发行总额接近200亿元人民币。其中,披露总体转型目标的转型债券发行人不足40%,剩下的债券发行人都没有披露总体层面信息,披露仍然停留在项目层级上。已披露的总体转型目标没有说明目标制定的科学依据,也没有区分排放范围,不符合SMART原则。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是SBTi不适用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高碳企业。SBTi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即《巴黎协定》2℃或1.5°C温控目标)分解到行业层面,并最终落实到企业行动。企业有了参照比较的行业基准,可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转型战略和行动措施。但是SBTi对全球企业“一视同仁”,没有体现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SBTi情景的碳达峰年份和净零时间要求与中国“2030年达峰、2060年中和”目标年份不相符合。
二是国内目前行业可参考的标准仍然停留在项目层级能耗水平上。中国正在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2022年8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提出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达峰方案,但颗粒度不足,尚难以作为这些重点行业企业目标制定的直接依据。发行的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公司债券披露项目低碳环境效益,参考依据主要是来自《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能耗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的规定。该规定仅与当前绩效有关,无法以此确立实现长期目标的转型路径。
(二)建议方案
中国转型金融的发展迫切需要企业发布整体的转型金融框架,设立长期性、可追踪的减碳目标。当前基于债券发行前和存续期间的信息披露模式,无法满足长期追踪监督的要求,使得发行人很容易夸大减碳目标。若要求发行人建立长期目标并实施追踪,没有长期的行业减碳轨迹作为参考,发行人又不敢轻易设立目标,抑或设立的目标会过于保守。事实上,中国已具备建立适用于本国国情与特色的科学碳目标体系的基本条件。
1. 中国已在实施碳预算管理不同于全球温控目标需要转化为碳预算,中国“双碳”目标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实质上正是一种碳预算管理。根据C3IAM/NET 模型,2020 年全国能源系统相关CO2 排放约113 亿吨(含工业过程排放),全国碳排放需在2026—2029 年间达峰,能源相关CO2 排放(含工业过程排放)峰值为117~127 亿吨。2060 年自然碳汇可用量为10 亿吨,能源系统相关CO2 排放(含工业过程排放)21 亿吨左右,CCS 技术捕集CO2 排放11 亿吨以上。这意味着,在2020年排放基础上,中国实现碳达峰的能源相关CO2排放每年只剩下4~14亿吨排放空间,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相关CO2排放每年需要降低92亿吨。
2. 中国已有相关模型研究基础中国是最早参与IPCC工作的国家之一。30年来,共有148位科学家当选IPCC作者,近千位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编写和评审。多人正在参与或参与过IPCC模型组工作。自197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学者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开发方面已有近50年的深厚积累。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探索自主研发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目前已具备较好的基础研究实力,诸如中科院MRICES模型、国家能源所IPAC模型和北理工C3IAM/NET模型。这些模型通过优化集成多学科、多模型框架,在模型机理刻画和情景模拟能力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能够匹配深入分析“经济增长—能源供需—资源利用—物质流动—环境质量—人群健康”等各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需求,为“30˙60”目标路径研究、为中国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3. 建立中国科学碳目标体系借鉴SBTi逻辑与方法,遵从SMART原则,结合中国国情,可以建立起适用于国内企业的科学碳目标体系。
一是情景模型选择。中国自主研发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虽然在全球尺度上难以覆盖所有区域,但是对国内情况具有很高的适用性。SBTi基于全球排放情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情况。而中国地理空间相对较小,不确定性因素较少,已有较为准确的国家全国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且有明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这些都为模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模型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进行持续的优化,以提高模型对政策的预见性和引导性。
二是目标边界确定。鉴于中国目前碳数据质量整体不高,目标范围初期宜只覆盖CO2,暂不包括其他种类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暂时只涉及范围1和范围2,不包括范围3。随着碳数据质量提升,排放气体种类可以逐次纳入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他六种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也可以逐步扩展至范围3,但要具体列明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范围3覆盖的活动种类,如外购原料与燃料、运输活动类别以及使用售出的产品和服务类别等。
三是普适性和创新性兼具。为提高目标设定的广泛适用性,针对小微企业,可以不过多考虑行业和企业个体差异,利用绝对收缩法计算出线性减排速率,允许其以线性速率来制定减排目标。对于大中型高碳企业,可以使用行业脱碳法推算出的强度值来制定目标。不同于SBTi注重物理强度指标,要同时重视诸如单位资产碳强度、单位营业收入碳强度这样的经济指标运用。对于企业来说,单位资产碳强度指标会直接决定企业在投资机构眼中的吸引力;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企业单位资产碳强度指标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单位信贷碳强度,进而影响金融监管部门的评估结果。
本文首发于《香港国际金融评论》,作者饶淑玲为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